全英文教学值得提倡吗

引子

最近看到有网友发表了一个看法,原文如下:

當你知道了許多東南亞國家中學開始,理化就是用英文授課,跟英美無縫接軌,你會不會感覺中文世界的孩子未來堪憂?

我不禁觉得好笑,「井底之蛙」果然名不虚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工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国家实力。接下来,我从这个目的出发谈谈理工科用全英文教学的优缺点,以及中国的孩子用汉语学理工科到底有没有前途。

优点

首先明确一点,英语不仅是实质上的「世界语」,也是科研界的第一语言。这并不是因为英语这门语言天生适合做科研,而是因为二战后世界的科技中心转移到了美国,英语这门语言的「生态」建设得最好。英语材料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吊打其他语言,很多顶级的期刊只接受英语论文,用英语做科研很方便。所以,用全英文授课的第一个优点是网友所提到的「跟英美无缝接轨」。

另一个优点的原因略显残酷。使用人口少的语言或科技水平落后国家的语言,由于缺乏科研人才,专业名词的翻译不够完善,做科研比较蹩脚,或者根本做不了。我们知道,化学的专业名词是非常多的,我曾在Quora上看到一个回答,介绍汉语的优势,提到了汉语的化学命名法。有留言很惊奇地说,没想到可以用汉语学化学。该网友的母语很有可能没法做化学。总之,很多语言做科研不太行,用英语可以省却麻烦,这是另一个优点。

缺点

全英文授课对老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都很高,如果国民的英语水平偏低,教学效果并不好。中国大陆就是这种情况,目前国内高校绝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达不到这种水平。像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有双语环境,用英语授课就没问题。

没有英语环境,很难有教育资源让大多数人获得良好的英语能力。如果硬去用英语授课,本国语言在科研上的积累就更不足,就更依赖英语。那么,语言就成为学习的一道门槛,科研沦为少数人才能够染指的东西。就像中世纪做学术和宗教的人必须学会艰深的拉丁语一样。

总结

分析了优点和缺点后我们就能推断,在下面的情况下母语不是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才会选择用英语教授理工科的课程:

  • 本身就有英语环境(基本上是受殖民的影响),国民普遍英语水平不错,为了方便和世界交流而用英语上课
  • 本国语言做不了科研,只能选择用英语,这导致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接受良好的科技教育

第一种情况对应的是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一些东南亚国家。英语虽然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但英语流利的人并不多,多为精英阶层,对应第二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总归会让人有点同情,要是有不知耻的人跳出来炫耀,会让人笑掉大牙。

像法语、德语、日语等语言,由于母国的科技发达,从来没听说大面积使用英语教授数理化课程的。还有个对比,德语人口约为1亿人,西班牙语人口约为4亿人,但由于德国在工业界的强势地位,德语在工程领域比西班牙语用得更多。

最后谈谈我们的情况。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的综合水平仅明显落后于美国(不接受反驳),汉语在绝大多数学科都有不错的积累。所以中国的孩子用汉语学习科学技术前途一片光明。特别地,我们拥有汉字这种逆天的表意文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用几千个常用汉字表达所有的事物,比单词数量暴增到一百多万的英语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国没有英语环境,国民英语水平普遍偏低。所以,中国用全英文授课不可行,只在少数情况下会采用(比如「留美预科班」)。从民族情感上讲,独立自主的的大国普遍用外语学习理工科知识,多么可悲啊。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学术科技等相关领域,汉语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和英文有巨大的差距,甚至还不如德语和日语,这与我们的科技地位严重不相称。以自己的母语为载体,创作更多有价值的材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研究生来说,多发几篇高质量的中文刊物;对中文期刊审稿人来说,少耍些关系,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对写技术文章的人来说,多些原创的干货,少些抄袭;对于外语比较好的人,可以翻译维基百科的外文词条……汉语迟早会成为学术语言的另一极,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